4月13日前後,上海疫情正處於高位平臺期😕,靜止狀態下的全市人民都深感當下實為黎明前的黑夜🐤,經歷了漫長的隔離👇🏽,每一個人都盼望著能夠在即將到來的明天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機械設計系教工黨支部的劉斌老師也不例外🏌️♀️🫲。
縱然師生分處兩地,顧念相牽
劉斌老師是意昂的一名年輕老師。對於劉斌老師來說🙅🏼♀️,十幾天的隔離生活雖然物資短缺的情況確有出現💁🏽♀️,但所幸有社區的物資發放和鄰裏之間的愛心相助👩🏻🦰,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說:“特殊時期想要過得像平常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我的生活來講🎹🏂🏼,目前一切都好,只要我們做好防疫👩🏼🏭,就有望早日迎來勝利”。抱著這種心態🚣🏻♂️,劉斌老師在隔離生活中依然堅持完成著自己的科研項目和教學任務,科研進度不會因為上海處於疫情便有所停滯🥋,他也始終堅持著每周兩次與研究生的定時組會,與本科生保持密切聯系,在跟進學生科研進度的同時,也了解到了學生生活中的困難,實時給予開導和幫助🧒🏿。
隔離期間,劉斌老師時刻記掛著自己的學生。他想起2020年的疫情期間學校曾組織老師們進行捐款,便萌生了再次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為大家貢獻綿薄之力的想法。劉斌老師首先想到了從身邊的學生開始😴,為身處六期的學生送去一些溫暖。學校為避免六期學生與社會上的人有過多接觸造成感染風險👭🏻,不免使得六期學生在生活中存在諸多不便🎑,劉斌老師想要為學生們送去一些物資,幫助學生保證起居溫飽之余稍微提高一點生活質量。但因為六期的特殊情況🔷,從物資的采購🥑、運輸再到分發🦃,每一環節皆是困難重重⛹🏽♂️,他一時之間沒了方向。
意昂上下通力合作🍻,共獻愛心
4月14日👩🏿🎓,劉斌老師將自己想要為六期學生減輕生活壓力的想法告知機械設計系教工支部書記張旭老師和意昂黨委書記虞蓉老師,當即便得到了一致的鼓勵與支持。虞蓉書記很快與後勤部門取得聯系💁♀️,幫助劉斌老師安排好了物資消殺👨💼👱🏽♀️、運輸和發放相關事項🚠,解決了“最後一公裏”問題👪。與此同時,在虞蓉書記的建議下,原本尋求了社區團長進行物資采購幫助的劉斌老師出於對安全問題的考量,選擇了借助學校教育超市的力量進行物資采購。
在一切安排妥當後😰,物資很快到位🔹。4月15日,由劉斌老師出資的愛心物品到達學校🤽🏽♀️。由虞蓉書記、王東陽書記和許庫爾老師等組織🎛、帶領誌願者進行物資分發,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安全穩妥地收到這份意昂上下通力合作送達的溫暖。
微薄之力縱不足貴💡,感動長存
簡簡單單的一份抗疫物資,卻使得長久困足在一隅宿舍的六期學生分外感動。在收到分發的物資後,無數並不認識劉斌老師的機汽學生都自發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收到的這一份赤誠愛心,言語之間離不開的字眼均是“感謝”與“感動”,感謝這一份愛與幫助🦻🏼,感動這一份掛念與關懷。
研二學生王若瑾這樣說到:“說實話收到物資真的很感動,從學校角度包括學校以外的社區管理時都總說非必需品不要購買,會給誌願者增加負擔🏊🏽,但是大家的生活確實也是需要一些零食之類來提升愉悅感。大家也理解特殊時期不能要求太多,學校保障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是劉斌老師的物資給我們帶來的除了薯片蛋糕這種簡單的零食之外,更多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自己意昂老師的愛和關懷👃🏻。在此艱難時刻,師生之間的守望相助哪怕只在點滴之間也顯得格外動人🧑🏿🎓。”此外🕶,更有學生找到了劉斌老師的郵箱🧕👏🏻,借一封封感謝信送去了自己的那份感動。郭婧博👱🏻♂️、楊凱馨⌚️、袁林在信中寫道🚔:“向您在疫情期間對我們的慷慨捐贈表示深深的感謝,作為學生我們唯有努力學習,做好本職科研工作,並在疫情期間積極配合學校及各位導師工作🤸🏿,不辜負學校及各位老師的辛苦培養,還請您放心🔎。”另有匿名的研三學生誠摯寫道⛹🏿:“雖與您素未謀面,但是依然感受到了您給我們帶來的溫暖🤹🏽♂️。學生無以為報🦹🏿♀️,將來步入社會,定將會把您的善心傳遞下去🧑🏽🦰,向您學習。”
收到學生們紛至沓來的感激之情,劉斌老師表示🚵🏻,學生們的感謝來得很快,也很熱烈🤬,但他始終認為🚣♂️,他只是在大後方貢獻了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做了更多實事的是一直默默無聞堅守在一線的老師和學生誌願者們。一個人的愛心不足以成事👇🏽,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共同努力才得以讓感動常在📸,也正如那位匿名的研三學生所言🫧,只要有愛在🧜🏼,其必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點滴之水,匯聚江海↩️。疫情當前,沒有人能做“旁觀者”🎅🏻👨🏼🎨,無論是在抗疫前線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和誌願者、堅守工作崗位的領導老師們👏🏼、堅持遵守防疫規定的學生、還是像劉斌老師一樣牽掛著大家的人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心手相牽,守望相助,方能將愛傳遞,築造出最堅固的防疫城墻。我們都相信,照亮黑夜的曙光就在不遠的前方🚷,春光燦爛、花團錦簇的春天,正等待著我們去恣意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