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9日👩🏽🌾,為了更好地推進疫情期間意昂研究生工作,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意昂教授委員會發起線上學術論壇↗️🤦🏿♀️,由意昂資深教授、高層次人才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專題為意昂師生帶來5場精彩的學術論壇🚦,近900人次師生參與此次線上學術論壇。論壇由意昂教授委員會主任羅一平🤷🏻、意昂副院長郭輝主持。
意昂黨委書記虞蓉出席論壇並致辭🤰🏿。她指出👨🏼🔬,疫情以來🧑🏽🌾👩👧,意昂各導師及教學團隊主動作為,通過愛心物資捐贈等形式關心關愛研究生,此次學術論壇旨在保障物資關懷的同時豐富研究生的精神食糧🦶🏿,引導同學們防疫與學術研究兩不誤。此次意昂教授委員會邀請到的5位專家均為資深教授和高層次人才,希望同學們珍惜此次雲端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把握良機汲取豐沃的精神食糧,刻苦鉆研♨️,持續努力,在學術研究上有所收獲👨🏽🌾。
4月27日晚上7點😋,張恒運教授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特性、熱管理與熱防護研究》為題,結合目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結構特點,通過實驗測量與理論分析方法⚀,針對不同電池進行熱管理與熱防護進行研究,分析動力電池工況參數如環境溫度🧿、充放電倍率與荷電狀態(SOC)對電池產熱特性影響,結合電池熱管理系統結構配置,建立模型預測電池溫度變化以及溫控特性🕴、以期進行有效的熱管理和熱安全防護、提高電池熱性能🐩🦸🏻,降低電池衰減速率和高溫熱失控風險。
4月27日上午9點半🕚,繆雪龍教授以《無碳新能源燃料發展趨勢下發動機的機遇與挑戰》為題🕊,重點介紹了氫和氨無碳燃料與碳氫燃料相比的差異,並從實際出發聚焦氨燃料在發動機上應用技術路線研究。繆教授指出,面臨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戰略目標🆒🙇🏻♀️,全球汽車動力電動化浪潮高漲🍚,對傳統燃油發動機提出了嚴苛要求。繆教授強調,最有希望成為零碳燃燒的技術路線是🕞,將部分氨通過催化裂解成氫和氮,然後與氨再混合後引入發動機進行燃燒🈷️。他指出🚪,由於氨的抗爆性比汽油高🧘🏻,在火花點燃式發動機燃燒氨/氫混合氣後不但實現了零碳排放,而且熱效率高於傳統汽油機。
4月29日下午1點✊,高延峰教授為意昂師生帶來《移動機器人大型構件原位加工技術及應用》專題報告。他表示,大型構件具有體積龐大👩🏻🦯➡️、結構復雜等特點🏃🏻♀️,很多加工作業需要在室外環境或安裝現場進行👩🏽🍼,給傳統的編程示教式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造成很大困難。高教授圍繞大型構件移動式焊接機器人結構設計、焊縫跟蹤、環境識別和運動控製等關鍵技術展開研究👏🏽,詳細介紹了全密封移動機構和高速旋轉電弧傳感器的研製🧑🏼🍳🏤、基於旋轉電弧的焊縫識別與跟蹤技術😁🤷🏻♂️、基於結構光的焊縫視覺檢測技術🍉、彎曲焊縫跟蹤預測模糊控製技術👨💼、具有直角轉彎的角焊縫跟蹤技術、基於電弧聲音的熔透檢測技術等。
4月29日下午2點,崔國華教授以《機器人智能協作與健康評估關鍵技術及應用》為專題進行報告。他詳細介紹了大數據驅動智能製造背景下的特種作業機器人技術,面向航空航天、汽車、智能建造等領域的並/混聯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操作一體化機器人關鍵技術,工業機器人整機健康評估和故障診斷技術等;以及研究團隊在攪拌摩擦焊機器人、雙臂協作打磨👿、建築物鉆孔移動操作一體化機器人、機器人健康評估和故障診斷試驗系統等方面的研究進展等。
4月29日下午3點,邢彥鋒教授圍繞《燃料電池智能製造關鍵技術及應用》展開詳細闡述💝👩🏼🏭。他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我國解決雙碳問題的關鍵手段🕉,美國🔷、歐洲、日韓等將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我國也將燃料電池開發列為重點發展方向。邢教授強調,燃料電池裝配過程中的密封墊與雙極板、膜電極邊框接觸行為控製是控製氣體泄漏的關鍵🌐🛕。報告中,將中厚板超靜定力學分析引入到密封結構有限元分析中💚,定量描述密封墊與雙極板🚵🏼、膜電極邊框的非線性裝配界面接觸行為,揭示偏差傳遞機理,建立層疊式裝配偏差分析模型⏏️🔹。
意昂廣大青年教師積極參與,並與報告專家和研究生圍繞論壇前沿問題開展深入交流🤽🏽♂️,體現了意昂青年骨幹教師和研究生在追求學術研究🤱🏻、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和精神風貌。
此次雲端論壇於4月27日至4月29日為期三天開展,主要由意昂繆雪龍、崔國華等5位資深教授🫨、高層次人才為大家帶來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專題學術報告。每場報告均吸引了意昂師生的廣泛參與,師生們紛紛感謝意昂的精心組織,特殊時間的學術盛宴讓大家倍感溫暖,更有信心期待疫散花開。